100%原創,絕無抄襲,翻印請註明出處

屍變

屍變是一種死後經過很長時間卻仍然沒有腐爛的屍體,沒有腐爛的原因可能是氣候或土質的關係,但是現在還沒有實物報告。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大家在八十至九十年代初常常能在一系列僵屍電影裏看見的湘西趕屍。湘西趕屍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是一種人為的屍變,發源於湘西沅陵,濾溪,辰谿,敘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畫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而另一種屍變,則是在天然環境中自然變化而成,其中以屍體下葬于風水學上的所謂蔭屍地,最能形成屍變。這種説法有一定的科學證明,由於蔭屍地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髮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髮,指甲會繼續生長。這種屍體稱作蔭屍,算是屍體和僵屍之間的過渡期形態,如果不加以處理很快便會化為僵屍。
其他説法還有坊間流傳的道家太陰煉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復生,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例如黑貓,狐狸或者屍體吸收了陽氣,借生人陽氣而屍變,也有人説是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所以形成屍體變化。1950年代香港及嶺南一帶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的習慣,而原因就是害怕屍體接觸到地氣而屍變。

清代袁枚著作《子不語》曾經記載「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殭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子不語》把殭屍分成八個品種和等級,:

黑兇:最低級的殭屍,為剛成型之形態,渾身長出黑毛
白兇:渾身白毛,已擺脫腐壞之氣困擾,並開始具備妖氣
綠兇:膚色轉綠,為地上殭屍之高級形態,恢復一部分生前記憶,智商逐步提高
毛僵:肌膚毛髮已開始再生,膚色五彩斑斕,為通常地上殭屍之王者,初步擁有法力及特殊能力
飛僵:因具備飛天能力而得名,這階段的殭屍智力已完全恢復,並可跟非人類物種一樣,具備通過修煉獲得法力的性質
殭屍修煉到一定程度,亦會經歷天劫,之後的殭屍可分為——

遊屍:經歷初劫「天雷」後的殭屍,已具有地仙級別法力,因可自由使用神仙遁術而成名
伏屍:經歷次劫「陰火」後的殭屍,已具有天仙級別法力,因其屍身一般存於隱秘處,而只神游太虛而得名
不化骨:經歷終劫「贔風」後的殭屍,已具有大羅金仙級別法力,屍身將和天地同壽,永世不化,修煉到此級別的殭屍屈指可數
殭屍吃人肉,也吸血。清代軍機大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曾對僵屍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僵屍能成妖,變魃(或稱旱魃,因傳說黃帝之女旱魃為殭屍始祖而得名)。晉代葛洪的道家經典“抱朴子“便有紀載:「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變魃僵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所以人們每逢旱災出現,便會四齣搜索殭屍,把它們燒成灰燼。民間記載收復僵屍器物有以下幾種:八卦,桃木劍,棗核七枚。《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和糯米《太平廣記》﹕「糯米性至陽,宜鎮陰物」。

至於信與不信,就由列爲看官自己界定了。

打生樁,塞豆窿

打生樁,是中國民間在建築前的習俗。從現今的角度去看,這個習俗既恐怖又駭人,它是在建築工程動工前,把一兩名兒童活埋生葬在工地內,其目的是確保工程順利。相傳這個方法是由魯班首度提出的,當人們在一處地方動土時,便會破壞該處風水,且會觸怒該處的冤魂,以致在建造期間時常發生意外,因此便出現了「打生樁」,把小孩生葬在工地上用作鎮邪,以減少出現的意外。在古時,相傳在建橋前,先要活捉一對童男童女,把男童活埋在橋頭的橋墩內,而女童則生葬在橋尾的橋墩中,當橋建成後,他們就會成為了該橋的守護神。跟據廣東一省的省誌記載,廣州海珠橋當年動工時亦出現打生樁的傳說。香港一些二戰前的建築,也流傳著「打生樁」的傳說,在1930到1940年代,廣東家長時常會以「打生樁」一詞來恫嚇不聽話的兒童。2006年初於香港何文田公主道一個水務署水管工程地盤,發現的大量兒童骸骨,有傳就是昔日的「生樁」。

類似的習俗還有「塞豆窿」(現今廣東人多用以稱呼小朋友)。塞豆窿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儀式,傳說古時在洪水為患的地方,防洪的堤壩經常氾濫,便會把一些小孩放進堤壩內的排水口(豆窿)內,他們相信以這個方法便能退洪。隨著時代的進步,建築界也改用活雞,或以雞血灑在建築地盤四角取代來進行儀式。